水是生命之源,也是人类文明的摇篮。然而,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人口增长的加速,水环境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污染问题。除了常规的有机物、无机物和微生物等污染物外,还有一些新型的、难以监测和治理的污染物,它们对水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了潜在的威胁。这些污染物被称为
水环境中的新污PG PG电子 APP染物是指由人类活动造成的、目前已明确存在、但尚无法律法规和标准予以规定或规定不完善、危害生活和生态环境的所有在生产建设或者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物¹。这些污染物通常具有以下特征:
:能够对水生生物或人类造成不同程度的毒性效应,如致畸、致突变、致癌、内分泌干扰等。
:在自然环境中不易降解或降解速度很慢,能够长期存在于水体、土壤、沉积物等介质中。
:能够通过食物链或其他途径在生物体内富集或放大,导致高级生物受到更大的风险。
:能够通过大气、水流、海洋环流等方PG PG电子 APP式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影响远离污染源的地区。
:是指环境中存在的能干扰人类或野生动物内分泌系统诸环节并导致异常效应的物质,主要包括农药类物质(如DDT及其代谢产物、阿特拉津等)、添加剂(如双酚A和邻苯二甲酸脂等塑料制品添加剂)、工业化学物质(如多氯联苯类、二恶英类、多环芳烃类物质等)、重金属(如铅、镉、汞等)、动植物来源和人工合成激素(如雌激素等类固醇激素等)。
:包含药物、诊断剂、麝香、遮光剂等在内的5000多种物质,大多数极性强、易溶于水、挥发性较弱,是一类微妙的、潜在的、有积累影响的环境污染物。其中,抗生素由于其能引起微生物的选择性压力和抗药病原菌的选择性存活而受到广泛关注。
:是一类碳原子连接的氢原子全部被氟原子取代的化合物,其代表性化合物全氟辛烷磺酸(PFOS)和全氟辛酸(PFOA)及其盐类应用十分广泛,大量用于化工、纺织、涂料、皮革、合成洗涤剂、炊具制造、纸质食品包装材料等诸多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生产和产品消费之中。这类化合物普遍具有很高的稳定性,能够经受很强的热、光照、化学作用、微生物作用和高等脊椎动物的代谢作用而不降解,导致其具有很强的环境持久性,会随食物链的传递在生物机体内富集和放大至相当高的浓度。
:主要包括四溴双酚A(TBBP-A)、六溴环十二烷(HBCD)、多溴联苯醚(PBDEs,占60%)三大类,被广泛应用于电子、化工、纺织、交通、石油、采矿等领域中,效果好,短期内难以被替代。多溴联苯醚难溶于水、难降解、结构稳定,具有亲脂疏水性,可通过生物富集过程在生物体内聚集,对生态环境的危害极大;同时其具有半挥发性和强吸附性,通过大气环流远距离迁移,导致全球范围的污染传播。
:是在饮用水消毒过程中,水中的氯或溴与水中的有机物发生化学反应而生产的化合物,许多消毒副产物都被证实是致畸、致突变、致癌。目前已检测到的DBPs多达数百种,其中氯仿的致癌作用已为众多研究者证实。
:为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纤维、颗粒或者薄膜,分为成品就是微塑料粒的初生微塑料和由体积较大的塑料垃圾经物理、化学、生物作用破碎而成的次生微塑料两种,其分布区域已遍及地球各个角落。微塑料会对生物产生毒性效应,可能通过食物链传递进而威胁人体健康。
水环境中的新污染物主要来源于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生产和使用,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许多新污染物是工业生产和加工过程中使用的原料、中间体、添加剂或副产物,如全氟化合物、多溴联苯醚、短链氯化石蜡等。这些新污染物在生产过程中可能发生泄漏、溢出、散落等意外事故,或者在生产结束后以废水、废气、废渣等形式排放到水环境中。
:许多新污染物是农业种植和养殖过程中使用的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或生长促进剂,如抗生素、激素、杀虫剂等。这些新污染物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发生滥用、误用、超标使用等问题,或者在使用后以农田径流、畜禽粪便等形式进入到水环境中。
:许多新污染物是城市生活和消费过程中使用的药品、个人护理用品、清洁剂、塑料制品或纺织品等,如消毒副产物、防晒霜成分、微塑料等。这些新污染物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发生不合理使用、不规范处置等问题,或者在使用后以城市污水、垃圾渗滤液等形式进入到水环境中。
:许多新污染物是由其他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在自然界发生转化或迁移而形成的,如二噁英类化合物、氯苯酚类化合物等。这些新污染物在自然界可能发生光解、氧化还原、微生物降解等反应,或者通过大气沉降、地表径流、地下渗流等途径进入到水环境中。
水环境中的新污染物有多种来源,主要包括工业生产和加工、农业种植和养殖、城市生活和消费以及自然界转化和迁移。这些来源都可能导致新污染物以不同的形式进入到水环境中,造成水质恶化和水资源危机。
水环境中的新污染物对水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都有不同程度的危害,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许多新污染物具有内分泌干扰作用,能够影响水生物的性别分化、发育、繁殖和行为等,导致种群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例如,双酚A能够导致雄性鱼类雌性化,降低其生殖能力;全氟化合物能够抑制鱼类的免疫系统,增加其感染疾病的风险;多溴联苯醚能够影响鱼类的神经系统,降低其学习和记忆能力。此外,一些新污染物还具有致突变、致畸、致癌等作用,能够引起水生物的基因损伤或染色体异常。
:新污染物在水环境中的长期存在和累积,可能改变水体的理化性质,影响水质和水量。同时,新污染物还可能通过食物链或其他途径在不同营养级之间传递和放大,造成生态毒性效应的级联放大。例如,微塑料能够吸附其他有机污染物,并被浮游生物摄取,进而影响高级消费者的健康;药品与个人护理用品能够抑制或激活水生微生物的代谢活性,影响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盐循环。
:新污染物通过饮用水、食物、空气等途径进入人体,可能对人体造成急性或慢性毒性效应。例如,消毒副产物能够增加人类患肝癌、胆管癌、结肠癌等恶性肿瘤的风险;抗生素能够导致人体菌群失衡,增加耐药菌感染的风险;全氟化合物能够干扰人体内分泌系统,影响甲状腺功能和胎儿发育。
针对水环境中的新污染物治理,我国已经制定了《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提出了以下几点措施:
:加快推进立法进程,制定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环境风险管理条例等相关法规;完善技术标准体系,制修订环境风险评估、监测分析、排放控制等标准和技术规范;建立健全新污染物治理管理机制,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新污染物治理体系。
:实施环境信息调查,摸清重点行业、重点化学物质的生产使用情况;开展环境调查监测,探索建立新污染物环境调查监测体系;评估环境风险,制定并动态发布优先评估计划和优先控制化学品名录;动态发布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制定“一品一策”管控措施。
:全面落实新化学物质环境管理登记制度,加强对新化学物质的安全评价和监管;加强对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准入管理,推进清单管理和负面清单管理;加强对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生产使用管理,推进清洁生产和绿色替代;加强对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进出口管理,落实国际公约义务。
:完善排放标准和排放许可制度,严格执行达标排放要求;加强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的监督检查和执法问责,严厉打击违法排放行为;加强危险废物和固体废物的分类收集、处置和利用,防止二次污染;加强城镇污水处理厂、垃圾焚烧厂等重点排放源的技术改造和提标升级,提高去除效率。
:加大科技投入,支持新污染物治理相关科研项目和平台建设;加强科技创新,突破新污染物检测分析、风险评估、源头替代、终端处理等关键技术;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新污染物治理技术和装备;加强科技合作,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新污染物的认知和防范意识;加强信息公开,及时向社会公布新污染物治理相关信息;加强社会监督,鼓励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新污染物治理工作;加强激励引导,建立健全企业自律、行业自律、社会共治等机制。